物流管理

  • 专业代码:120601
  • 所属学科门类:管理学
  • 专业类:物流管理与工程类
  • 54门课程
  • 643人学习
教育类型和学制
层次 专升本
学生类型 开放教育
学生来源 开放教育
学制 2.5年
专业介绍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掌握现代商贸流通及物流管理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企业物流整体规划能力、物流信息系统设计与实施能力,较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竞争意识与创新能力、较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外语水平,能在商贸流通行业物流中心、供应链管理部门、国际物流部门胜任企业中高层运营管理工作,适应江苏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育人与育才相统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基本要求

 

政治思想道德方面: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遵纪守法,有良好的社会公共道德和职业道德。

能力培养方面:培养有技能、会学习,具有宽厚的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物流管理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能力、沟通与领导能力、项目执行能力、学习与创新能力。

 表1  职业能力分解表

专业能力

社会能力

方法能力

(1)运筹与规划

(2)物流系统规划设计

(3)商品品类及项目管理

(4)库存与绩效管理

(5)国际物流运作

(6)法律意识与行为

(1)认知能力

(2)沟通表达能力

(3)团队合作能力

(4)道德行为能力

(5)领导能力

(1)逻辑思维能力

(2)学习与创新能力

(3)解决问题能力

(4)评估能力

 表2  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要求

序号

职业岗位描述

职业岗位对应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主要链接课程

1

仓储配送中心(物流中心)经理

知识:仓储配送中心的特点、类型、作用及功能;仓储配送中心的作业内容及业务流程;仓储配送合同的订立原则;仓储配送中心库存控制相关理论;配送路线优化选择;配送运输管理;仓储配送中心运营成本管理理论、成本核算及控制理论;仓储配送中心信息管理系统运行原理;分拨与物流中心相关管理理论。

能力:会进行仓储配送中心选址及物流中心功能区域规划;能进行仓储配送中心设施设备规划;仓储配送中心内部布局与业务流程规划设计;仓储配送中心(物流中心)流程及单据设计与优化能力;仓储分拣配送作业管理能力;能进行仓储配送中心信息系统管理;能进行仓储配送中心(物流中心)人力资源管理;仓储配送中心库存控制与成本核算。

素质:吃苦耐劳;领导与沟通能力;仓储配送中心5S素质;执行力;创新与创业素质。

 

配送中心运营与管理、成本管理、采购管理、物流运筹管理、商品流通学、物流信息管理、物流园区管理、电子商务、现代办公实用技术

2

供应链物流经理

知识:供应链管理的内容及目标;供应链构建及优化的方法;管理的策略选择与应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合作关系管理、物流管理、采购管理、生产计划与控制、库存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业务流程重组及资源整合;供应链绩效评价的方法。

能力:能根据产品特点匹配合适的供应链;能综合分析产品及环境因素创新供应链设计;能对企业的供应链运营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的方法;能运用有效的方法选择合作伙伴并进行科学的评估;能正确认识、处理与客户的关系;能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进行物流、采购与库存运作;能根据企业需求进行生产计划排程并对执行情况进行控制;能根据企业情况进行业务流程再造并运用科学的指标对供应链绩效进行评价。

素质:团队合作与双赢意识;语言表达及有效沟通;逻辑思维与创新;良好的职业道德。

供应链管理、国际物流、成本管理、采购管理、现代办公实用技术、物流信息管理

3

跨境物流经理

知识:国际贸易基础知识;进出口货物的通关制度、报关单证填制、报检业务等实务知识;全球化采购、国际商品与包装、国际加工贸易、跨境电商物流运作、国际物流服务等国际物流业务运作知识;保税物流运作知识;国际物流支付工具、主要付款方式、信用证结算等国际物流结算业务知识;海洋运输、航空运输、铁路货物运输、公路货物运输、大陆桥运输、多式联运等国际物流货物货运业务知识;国际物流单证体系。

能力:能运用灵活有效的方法进行国际化采购并控制风险;能正确进行国内报关报检单证的填制并熟悉业务流程;能熟练掌握多种国际支付结算的方式及风险点;能熟悉信用证规则并进行具体单证操作;能进行商品保税业务的操作;能进行跨境项目管理并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选择国际物流方式。

素质:语言表达与有效沟通;认真严谨;吃苦耐劳;自主学习、及时更新知识;逻辑思维与创新;遵纪守法;爱岗敬业。

国际物流、电子商务、采购管理、现代办公实用技术、商品流通学

 

证书授予

 

课程学分自获得时起,有效认证期限为:通识类课程最长不超过10年,其他课程最长不超过6年。

按照本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修满最低毕业学分,并达到其他相关毕业要求,即可获得江苏开放大学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毕业文凭。符合学位授予条件者,可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课程体系

 本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以能力为主线,由通识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三个类别构成(见附表),具有灵活性、适应性和开放性,适应在职在岗人员学习。

专业核心课程及说明

 

(一)《供应链管理》

课程目标:掌握供应链管理和基于供应链进行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具有基于供应链进行物流管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物流管理素质。

课程学分:4学分

课程主要内容:正确理解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的概念;掌握供应链管理战略的基本理论,能够进行供应链管理的战略匹配;掌握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的基本理论,能够初步选择合适的供应链合作伙伴;掌握供应链业务流程重构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初步进行供应链业务流程的重构;掌握供应链物流管理、供应链信息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与诀窍;掌握快速反应(QR)、有效客户反应(ECR)、协同规划、预测和连续补货(CPFR)等供应链管理的方法,并能在物流管理中进行运用。

实践条件要求:物流管理专业数字化教学平台、商贸物流群在线虚拟实训中心、校内跨平台供应链仿真实训室、基于B/S结构的供应链3D实训软件、啤酒游戏沙盘。

(二)《采购管理》

课程目标:基本掌握采购中的需求识别与管理;采购合同的拟定及管理;采购战略的制定、管理以及与企业的总体战略的结合途径;采购环境、市场分析和供应商的营销策略分析;招标采购、政府采购、国际采购和现代采购方法;以及采购价格与成本管理、采购绩效评估、采购与供应链管理等知识和实际应用,以便学生将来在实际中能够以理论指导采购实务。

课程学分:4学分

课程主要内容:采购的含义、企业采购与供应战略、采购与供应计划的编制、供应商管理、采购实施、采购绩效的衡量与评估、采购与供应风险管理、采购与供应链管理。

实践条件要求:物流管理专业数字化教学平台、商贸物流群在线虚拟实训中心。

(三)《物流信息管理》

课程目标:通过案例分析和理论讲解相结合,系统地介绍现代物流信息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典型应用,注重培养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与技能,使学生能系统地了解物流信息管理的理论、实务与方法技术,为日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理论与实践基础。通过对物流信息技术的详细讲解,使学生熟练掌握条形码、射频技术、GPS、GIS、EDI等物流信息技术,并运用于仓储、配送、运输、客户关系管理等物流信息管理领域。

课程学分:4学分

课程主要内容:物流信息管理基础理论、常用的物流信息技术讲解、物流管理业务流程、物流信息系统的开放方法与原理、物流信息安全。

实践条件要求:物流管理专业数字化教学平台、商贸物流群在线虚拟实训中心、物流实训中心、物流信息系统仿真小软件。

(四)《物流运筹管理》

课程目标:掌握物流运筹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高的运筹学的应用理念和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目标为:可以进行线性规划、物流需求预测、库存管理、运输问题以及整数规划的模型及应用;能依据实际问题建立线性规划模型,单纯形法,回归模型;掌握确定性基本模型的数量指标及推导过程,运输问题的表上作业;了解整数规划数学模型的一般形式,分支界定法的一般步骤,掌握指派问题的匈牙利算法。

课程学分:4学分

课程主要内容:线性规划基础、物流需求预测、库存管理、运输问题、整数规划。

实践条件要求:物流管理专业数字化教学平台、商贸物流群在线虚拟实训中心、线路规划仿真软件。

(五)《商品流通学》

课程目标:掌握有关商品流通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加强对商品流通的整体认识,特别是对商品流通基本理论、流通环境、流通过程、流通组织、流通绩效、流通规制等内容的理解;加强对商品流通实务,主要对商品流通运行的环节、运行的程序、运行的组织方式与机制、组织运行的技术进行研究,强调应用性和可操作性;能结合我国商品流通领域改革实际,认真分析商品流通领域中存在的现实问题,积极探索改善我国商品流通秩序、运作模式和提高我国流通效率的方式和途径。

课程学分:4学分

课程主要内容:商品流通基本理论、商品流通环境、商品流通过程、商品流通组织、商品流通绩效、商品流通管制、零售商品流通、批发商品流通、市场交易组织、商品流通中介组织、网络贸易。

实践条件要求:物流管理专业数字化教学平台、商贸物流群在线虚拟实训中心、跨平台虚拟仿真系统、供应链仿真软件。

 

其它说明

 

(一)课程管理

课程学分与学习时间对应:1学分对应24学时,延续4个学习周,包括自主利用学习资源的学习、与辅导教师互动和与同学互动的学习时间总和。课程根据需要按周开出。

2学分课程约对应48学时,延续8个学习周。

3学分课程约对应72学时,延续12个学习周。

4学分课程约对应96学时,延续16个学习周。

(二)“形势与政策”课说明

1.“形势与政策”课由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统一组织开课,统一管理任课教师,宣传部、学生工作处、教务处等相关部门配合做好教学管理工作。

2.马克思主义学院依据教育部每学期印发的《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点》安排教学。

3.“形势与政策”课每学期开课不低于8学时,共计2学分。

(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本专业实践环节包括课程实践环节和毕业集中实践环节两部分。课程实践环节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等;毕业集中实践环节指毕业论文/设计,不得以其他学分代替。

课程实践环节:课程实验、课程设计。

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选题、文献检索、论文提纲、论文写作、论文答辩等。

(四)教学过程质量保证

1.坚持聘请优秀的学科专家、学者和行业、企业名家担任专业建设的带头人和课程主讲;按照课程教学要求,建设课程教学资源,并建立资源使用评价反馈体系;根据规定的师生比,严格按照要求组建课程教学团队,明确师生对应关系;根据各门课程的特点,制定考核方案,推进多种形式的考核方式、考核内容改革。

2.开展网上匿名学生评教、专家评教、社会公众评教和教师互相评教的活动,针对教学全过程及课程考核资源进行监控、评价和分析、反馈。

 

课程体系
学分规则号 201821005
学生类型 开放教育 学生来源 开放教育
课程类别 课程模块 模块最低毕业学分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课程学分 总学时 各学期学时分配 考核方式 课程学习要求 课程特殊标记
线上教学 线上实验实训 线下教学 线下实验实训 过程性考核 终结性考核
闭卷 开卷
毕业最低总学分(学时)合计 86
线下学时(线下教学+线下实验实训)占总学时的百分比(%)
备注
毕业条件
  • 学制: 2.5年
  • 最短学习时长: 2.50
  • 最长学习时长: 10.00
  • 毕业最低学分: 86.00

分模块学分和成绩要求

课程类别 课程模块 总学分 最低毕业学分

学位条件
  • 学位课平均成绩: 75.00
  • 学位英语课成绩: 60.00
  • 毕业论文成绩: 7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