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工程技术

  • 专业代码:610101
  • 所属学科门类:电子信息大类
  • 专业类:电子信息类
  • 49门课程
  • 460人学习
教育类型和学制
层次 高起专
学生类型 开放教育
学生来源 开放教育
学制 2.5年
专业介绍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学生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诚信敬业、专业知识扎实、专业技能熟练,能胜任电子信息系统的运行维护、技术支持与服务和辅助设计等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育人与育才相统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基本要求

政治思想道德方面: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遵纪守法,有良好的社会公共道德和职业道德。

能力培养方面:培养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单片机、传感器、可编程逻辑器件、信息处理等方面的能力,具有安装与维护电子信息系统、电子信息工程辅助设计和生产管理能力等技能。


                           表1  职业能力分解表

专业能力

社会能力

方法能力

(1)单片机、传感器、可编程逻辑器件、信息处理等技术的基本应用能力

(2)仪器仪表使用能力

(3)电子信息系统的初步设计、安装、调试、运行及分析现场运行故障和处理故障事故的能力

(4)计算机操作与应用能力,查阅文献及编写技术文档的能力;专业软件应用和初步编程能力

 

(1)较强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和正直的品质

(2)讲信用,有道德,遵纪守法

(3)团队合作精神

(4)思维严谨,工作踏实,勤奋努力

(5)较好的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

(6)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人沟通能力

(1)一定的分析、判断和概括能力,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2)较好的文字处理能力,熟悉主要工作过程中的各类文档编写

(3)良好的学习能力,对新技术有学习和研究精神


                    表2 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要求

序号

职业岗位描述

职业岗位对应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主要链接课程

1

电子产品辅助设计

知识:掌握电子技术基础知识;掌握电子产品辅助设计知识;熟悉电子产品文档知识;掌握计算机绘图知识。

能力:具备电子产品硬件辅助设计与调试能力;具备电路图设计和机械制图设计能力,电子产品软件编程与调试能力;具备电子产品文档撰写能力。

素质:养成良好的软硬件辅助设计习惯;养成良好的独立分析、解决问题和快速学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英文资料读写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并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

模拟电子技术及应用、数字电子技术及应用、单片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绘图、电子产品创新制作、程序设计基础

2

质量管理

知识:掌握电子技术基础知识;掌握电子产品检测知识;掌握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产品质量标准。

能力:具备质量管理能力;具备分析、调试的能力;能正确使用检测设备。

素质:养成良好的质量管理规范;养成良好的独立分析、解决问题和快速学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英文资料读写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并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

电子产品质量认证体系、电子产品创新制作、电子产品装配与维修实训

3

技术支持

知识:掌握电子技术基础知识;具有电子产品生产工艺知识;熟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产品质量标准。

能力:具有电子电路基本应用能力;具备电子测试的能力。

素质:养成认真、踏实的工作作风和逆向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独立分析、解决问题和快速学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英文资料读写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并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

模拟电子技术及应用、数字电子技术及应用、单片机应用技术、电子产品创新制作、通信技术与系统、程序设计基础

产品销售

知识:掌握电子技术基础知识;电子产品营销知识。

能力:具备商务谈判与沟通能力;产品销售能力。

素质:养成良好的客户沟通能力;具有积极上进,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养成良好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

电子信息产品营销实务、模拟电子技术及应用、数字电子技术及应用、单片机应用技术、电子产品创新制作、通信技术与系统、程序设计基础

 


证书授予

课程学分自获得时起,有效认证期限为:通识类课程最长不超过10年,其他课程最长不超过6年。

按照本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修满最低毕业学分,并达到其他相关毕业要求,即可获得江苏开放大学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专科毕业文凭。


课程体系

本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由通识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三个类别构成(见附表),具有灵活性、适应性和开放性,适应在职在岗人员学习。


专业核心课程及说明

(一)《单片机应用技术》

课程目标:了解MCS-51系列单片机的结构、工作原理及特点;熟悉单片机的开发环境和硬件体系结构;掌握单片机的接口技术;掌握单片机小型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能根据具体项目功能要求选用合适的扩展部件,完成相关的硬件电路设计、制作和软件的编写、调试。

课程学分:3学分

课程主要内容:MCS-51系列单片机的结构、工作原理及特点;汇编语言与指令系统;MCS-51系列单片机寻址方式及I/O口的扩展;定时器/计数器、中断、键盘接口、显示接口及串行通信;单片机应用系统开发方法。

实践条件要求: MCS-51系列单片机。

(二)《虚拟仪器技术》

课程目标:了解虚拟仪器的概念、发展趋势、应用领域,熟悉使用LABVIEW的基本方法;熟悉LABVlEW的开发坏境;能正确使用工具模板、控件模板、函数模板,能学会基本的VI及子VI创建并进行相关的编辑和调试;能掌握一般虚拟仪器整体系统的基本构成方法;能够按照任务书要求构建典型数据采集系统;能够对一些基本问题和现象进行分析;能够按照要求完成总结报告文档的撰写。

课程学分:3学分

课程主要内容:虚拟仪器的概念、发展趋势、应用领域,使用LABVIEW的基本方法;LABVlEW的开发坏境;工具模板、控件模板、凼数模板、对象、图形显示控件的使用及其参数的设置;VI及子VI创建、编辑和调试。

实践条件要求:LABVIEW,VI。

(三)《网络技术及应用》

课程目标:了解计算机网络安全、网络管理以及网络系统集成技术等知识;掌握数据通信与广域网技术、局域网技术、网络互连技术;能构建WEB网站;能创建局域网和广域网;能正确配置FTP服务器。

课程学分:3学分

课程主要内容: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数据通信与广域网技术、局域网技术、网络互连技术等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

实践条件要求:局域网、广域网、服务器、交换机。

(四)《通信技术与系统》

课程目标:理解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通信系统的组成和分类;掌握信息量、传码率、传信率、频带利用率、误码率及误信率的计算方法;理解有线信道与无线信道,调制信道与编码信道,恒参信道与随参信道;掌握二进制数字调制(ASK、FSK、PSK)和解调原理;理解正交幅度调制QAM的工作原理、调制解调方法;能熟练使用multisim软件仿真和验证通信技术,优化通信系统;具有手机一般故障的判断能力和简单维修能力;具有对检测数据进行分析总结的能力。

课程学分:4学分

课程主要内容:通信系统概述, 通信信号与信道,无线电通信技术与系统,模拟信号数字化与编码技术, 数字信号基带传输技术, 数字信号频带传输技术, 移动通信技术与系统, 移动通信终端设备, multisim软件仿真实验。

实践条件要求:multisim软件,手机。

(五)《传感器技术及应用》

课程目标:掌握传感器的基础知识和传感器特性的应用;能根据项目任务书自行设计和制作一些智能测量电路、报警检测电路和控制电路;会填写工艺文件;会正确选择和检测常用传感器、集成芯片和元器件;能进行电路连接;能分析判断并排除电路中一些故障;会整理测试数据,对测试结果能作初步分析,能写出项目总结报告。

课程学分:3学分

课程主要内容:传感器的基础知识和传感器特性的应用;传感器接口电路;各类温度传感器、力传感器、光电式传感器、位移传感器、环境量检测传感器、霍尔传感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和应用技术。

实践条件要求:各类传感器。


其他说明

(一)课程管理

课程学分与学习时间对应,1学分对应24学时,延续4个学习周,包括自主利用学习资源的学习、与辅导教师互动和与同学互动的学习时间总和。课程根据需要按周开出。

2学分课程约对应48学时,延续8个学习周。

3学分课程约对应72学时,延续12个学习周。

4学分课程约对应96学时,延续16个学习周。

(二)“形势与政策”课说明

1.“形势与政策”课由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统一组织开课,统一管理任课教师,宣传部、学生工作处、教务处等相关部门配合做好教学管理工作。

2.马克思主义学院依据教育部每学期印发的《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点》安排教学。

3.“形势与政策”课每学期开课不低于8学时,共计2学分。

(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本专业强调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配套设计了毕业设计和课程实践教学环节。

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根据课程教学要求设置相应的课程实验实训和课程设计,可以采用仿真软件完成,也可以在实验、实训室完成。

毕业设计:毕业设计是最终的实践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选题应当选择与现实任务相联系的课题。

(四)教学过程质量保证

1.聘请优秀的学科专家和行业、企业名家担任专业建设的带头人和课程主讲;按照课程教学要求,建设课程教学资源,并建立资源使用评价反馈体系;根据规定的师生比,严格按照要求组建课程教学团队,明确师生对应关系;根据各门课程的特点,制定考核方案,推进多种形式的考核方式、考核内容改革。

2.开展网上匿名学生评教、专家评教、社会公众评教和教师互相评教的活动,针对教学全过程及课程考核资源进行监控、评价和分析、反馈。


课程体系
学分规则号 201824012
学生类型 开放教育 学生来源 开放教育
课程类别 课程模块 模块最低毕业学分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课程学分 总学时 各学期学时分配 考核方式 课程学习要求 课程特殊标记
线上教学 线上实验实训 线下教学 线下实验实训 过程性考核 终结性考核
闭卷 开卷
毕业最低总学分(学时)合计 75
线下学时(线下教学+线下实验实训)占总学时的百分比(%)
备注
毕业条件
  • 学制: 2.5年
  • 最短学习时长: 2.50
  • 最长学习时长: 10.00
  • 毕业最低学分: 75.00

分模块学分和成绩要求

课程类别 课程模块 总学分 最低毕业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