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专业针对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的产业状态,着力培养具备一定的艺术设计素养,具有设计创新、设计思维和设计表达能力,熟悉相关法律法规,能在企事业单位以及专业机构从事策划、设计与管理工作,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专业拓展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具有一定国际视野的复合应用型人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育人与育才相统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政治思想道德方面: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遵纪守法,有良好的社会公共道德和职业道德。
能力培养方面:掌握视觉传达设计调研的基本方法,具有对目标用户群及市场进行调研并分析的能力,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掌握视觉传达设计分析的基本方法,具有对专业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的能力,具备视觉传达设计项目的管理能力;具有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进行视觉传达设计的能力,具有运用多种艺术语言和技法进行创意设计的能力,具备视觉信息的传播和控制能力。
表1 职业能力分解表
专业能力 | 社会能力 | 方法能力 |
(1)扎实的美术功底 (2)设计软件运用能力 (3)字体及版式编排能力 (4)色彩的搭配能力 (5)视觉设计与表现能力 (6)设计材料与工艺应用能力 (7)视觉信息的传播能力 (8)较强的文案创作能力 (9)创意创业能力 | (1)沟通协调能力 (2)组织和管理能力 (3)设计执行力 (4)互联网思维能力 (5)职业规划与提升能力 | (1)市场调研与分析能力 (2)逻辑思维能力 (3)设计创新能力 (4)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5)自我学习能力
|
表2 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要求
序号 | 职业岗位 描述 | 职业岗位对应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 主要链接课程 |
1 | 视觉 设计执行
| 知识:拥有艺术学知识;掌握视觉传达设计的相关知识;了解出版印刷的知识;掌握媒体的特性,具备媒体传播知识。 能力:对画面的光影、色彩等具备较强的理解和把握能力;精通并熟练应用各种设计软件;具备独特的视觉表现力;具有较强的形式逻辑思维能力及艺术理解力;具备熟练的媒体表现与传播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意创业能力;熟悉视觉传达项目的实施流程,并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 素质: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协调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工作责任心强,乐于接受挑战,抗压能力强。 | 字体设计、编排设计、设计思维与创意设计、中外设计史、包装设计、VI设计、广告设计、文案写作、界面设计、现当代艺术鉴赏 |
2 |
视觉 设计管理
| 知识:拥有艺术学知识;掌握视觉传达设计的相关知识;熟悉媒体以及传播知识;掌握市场分析相关知识;掌握视觉传达项目管理知识。 能力:具备视觉传达项目的项目管理能力;能完成设计提报、方案阐述、传播文案等文稿制作;具备良好的客户沟通与协调能力;精准把握并挖掘客户需求,把控创意方向和视觉表达效果;能够合理规划团队成员的工作任务,协调项目的执行工作;具备较好的项目质量管理能力;监控项目服务的设计规范并做好应急事件的处理;制定合理的传播方案并做好传播效果控制。 素质:具备丰富的品牌服务经验,良好的团队管理能力,具备敏锐的市场意识和创意设计触觉,具有良好的沟通与表达能力,具有较强的责任心。 | 中外设计史、设计思维与创意设计、包装设计、VI设计、广告设计、文案写作、设计管理与实务、数字媒体创意与表现、微视频制作 |
课程学分自获得时起,有效认证期限为:通识类课程最长不超过10年,其他课程最长不超过6年。
按照本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修满最低毕业学分,并达到其他相关毕业要求,即可获得江苏开放大学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本科毕业文凭。符合学位授予条件者,可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本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以能力为主线,由通识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三个类别构成(见附表),具有灵活性、适应性和开放性,适应在职在岗人员学习。
(一)《中外设计史》
课程目标:准确把握中国古代设计历史规律,了解设计活动和设计风格的演变;了解西方古代设计活动和设计风格的演变,把握西方史前艺术设计的成就;能够陈述并分析现代中外艺术设计思想,特别是反映在若干经典作品等诸多层面上的,能够从设计的视角予以解释,并综合运用中外设计史的基本知识分析相关问题;把握世界现代主义设计风格、学派、著名设计师及其作品的特色以及设计的历史条件;能够对专业设计进行深度理解,形成自己独特设计的理念和设计观,并在此基础上与时代文化发展密切联系,把握时代的脉搏,创造出合理化的、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理想设计。
课程学分:3学分
课程主要内容:以时间为脉络,主要讲授中西方手工时代的艺术设计、早期工业社会的艺术设计、中国现代艺术设计、欧美现代主义艺术设计,以及后现代艺术设计。
(二)《设计思维与创意设计》
课程目标:能够叙述设计思维的本质和根本目标;能够掌握设计思维的探索过程;能够运用双钻模式、重组模式建构思维矩阵;能够掌握创意设计的方法;能够掌握搭建模型的方法与目的;能够指明未来设计发展的新方向;能够掌握变革设计思维的方法。
课程学分:3学分
课程主要内容:本课程以设计思维的本质和根本目的为脉络,主要讲授设计思维的探索过程、设计思维的建构方式、创意设计的方法、搭建模型的方法与目的、未来设计发展的方向以及如何革新设计思维。
(三)《商业插画》
课程目标:能叙述商业插画理论的分类与特点;能够明确商业插画在视觉艺术设计中的定位与作用;能根据掌握商业插画设计基础理论知识,形成较强的插画创作意识;能够表达出各种商业插画类别的功能及特点;能够了解插画设计的基本制作流程和基本制作方法;能够开拓思维,根据主题,进行创作风格探索;能够了解绘制规范,熟练使用手绘与电脑绘图软件等方式设计出符合主题风格的系列具体画面的能力;能够根据视觉设计项目的要求完成各种类别插画设计;能够将插画与其他视觉元素进行综合应用与表现;能够形成反思和批判能力,完成插画作品的再设计与再创作工作;能够深入理解和把握商业插画,将商业元素、时尚元素、流行元素等融入到插画绘制与设计中。
课程学分:3学分
课程主要内容:以商业插画不同类别为切入点,主要讲授商业插画的基本概念与创作流程,不同类别商业插画的表现形式,商业插画的基本训练方法,数字插画软件操作基础与示范,商业插画的综合应用与表现。
(四)《包装设计》
课程目标:能叙述包装设计的发展历程;能够策划、组织和实施包装设计项目的市场调研方案;能根据项目需求,选择适当的包装设计策略;能选择和运用合适的视觉元素进行包装设计;能够正确选择材料及盒型进行设计;能够选择合适的包装印刷工艺;能够在包装设计中体现绿色设计、人性化设计等理念;能够掌握系列化包装设计的方法。
课程学分:4学分
课程主要内容:主要讲解包装的基本概念与理论,包装设计的发展历程,包装设计的一般流程,包装设计的视觉传达要素选择与设计,包装设计的视觉艺术表现,包装结构、材料与工艺技术,包装设计的综合应用,包装设计相关的职业素养等知识,并设置了相关的实践性环节。
(五)《VI设计》
课程目标:能够掌握VI设计基本概念及流程;能够围绕标志展开VI基础系统设计;能够围绕标志展开VI应用系统设计;能够独立完成综合性的VI项目设计;能够进行VI手册的设计与制作。
课程学分:4学分
课程主要内容:主要包括VI 设计概念、VI基础系统设计、VI应用系统设计、VI手册的设计与制作、VI设计综合应用实训等内容。
(六)《广告设计》
课程目标:能解释广告的基本概念与设计原则;能根据广告设计与传播需求制定适当的广告策略;能够正确使用广告创新创意方法,针对特定的广告诉求点进行合理表达与表现;能够完成完整、规范且具有形式美的广告作品设计工作;能够提升广告审美能力,形成准确的广告行业认知,树立正确的广告价值观;能够独立完成广告项目的设计方案与画面制作。
课程学分:4学分
课程主要内容:以广告设计基本流程为主要脉络,为理论实践并行的专业核心课程,主要讲授广告基本理论、广告调研与策略、广告创意与表现、广告画面基本构成、当代广告人须知,并通过具体的广告设计与制作项目为载体进行实践能力培养。
(一)课程管理
课程学分与学习时间对应,1学分对应24学时,延续4个学习周;包括自主利用学习资源的学习、与辅导教师互动和与同学互动的学习时间总和。课程根据需要按周开出。
2学分课程约对应48学时,延续8个学习周。
3学分课程约对应72学时,延续12个学习周。
4学分课程约对应96学时,延续16个学习周。
(二)“形势与政策”课说明
1.“形势与政策”课由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统一组织开课,统一管理任课教师,宣传部、学生工作处、教务处等相关部门配合做好教学管理工作。
2.马克思主义学院依据教育部每学期印发的《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点》安排教学。
3.“形势与政策”课每学期开课不低于8学时,共计2学分。
(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本专业强调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配套设计了毕业设计和课程实践教学环节。
1.课程实践教学环节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由省校课程主持教师根据课程制定指导性实施意见,并且在课程资源的建设中,充分考虑实践性环节的特点,形成完整的实践性环节指导资源,学员可以根据系统化的实践性环节实施指导资源完成相应的实践活动,并且地方教学点课程导师可以提供指导和辅助性工作。实践场所采取生源地、教学点“就近”原则,利用当地文化创意企业、各类设计公司及事业单位、基层文化管理部门或者相关社会机构的宣传部、广告部、学生自己的工作单位等场所组织实践教学。
2.毕业设计
本专业的毕业设计采用毕业论文写作的形式完成,具体由学生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主题化设计,并针对设计创意、设计构思、设计构成以及设计作品进行分析并完成论文的写作。主要是考虑学员在具备了一定实践能力的基础上,通过毕业论文的写作,学员能够掌握论文资料的搜集、观点提炼以及论文写作的技能,以提高学员的研究能力,尤其是将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质量保证
1.聘请优秀的学科专家和行业、企业名家组建专业建设委员会,指导专业和课程建设,做好专业建设的顶层设计,并对课程建设过程做好专业指导和质量管理。
2.聘请优秀的学科专家和行业、企业名家担任专业建设的带头人和课程主讲;按照课程教学要求,建设课程教学资源,并建立资源使用评价反馈体系;根据规定的师生比,严格按照要求组建课程教学团队,明确师生对应关系;根据各门课程的特点,制定考核方案,推进多种形式的考核方式、考核内容改革。
3.开展网上匿名学生评教、专家评教、社会公众评教和教师互相评教的活动,针对教学全过程及课程考核资源进行监控、评价和分析、反馈。
4.本专业部分课程实践性较强,课程建设中精心设计实践环节,合理的实践项目设计以及细致深入的线上实践指导,建立全面、系统化的实践指导资源,同时由课程导师提供线下的指导服务,确保实践环节的实施效果,切实提高学员的实践操作能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专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