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国际教育

  • 专业代码:050103
  • 所属学科门类:文学
  • 专业类:中国语言文学类
  • 53门课程
  • 391人学习
教育类型和学制
层次 专升本
学生类型 开放教育
学生来源 开放教育
学制 2.5年
专业介绍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扎实的汉语、中国文学、中华文化知识及教学理论,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熟悉现代教育技术以及开放教育学习模式,具备跨文化交际的专业知识及能力,能在国内外从事汉语教学或语言文化传播交流等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育人与育才相统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基本要求

    政治思想道德方面: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遵纪守法,有良好的社会公共道德和职业道德。

能力培养方面:掌握比较全面和扎实的汉语言文字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较系统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一定的文学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能胜任第二语言教学,能胜任汉语国际教育工作及中外文化交流工作,并具有进一步发展前途的国际性、复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

                            表1  职业能力分解表

专业能力

社会能力

方法能力

(1)英汉双语沟通能力

(2)教学组织能力

(3)外事活动能力

(4)跨文化交际能力

(5)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

(6)科学研究能力

(1)语言表达能力

(2)沟通社交能力

(3)组织协调能力

(4)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职

     业素养

(5)团队合作能力

(6)良好心理素质和适应       能力、抗挫折能力

(1)信息搜集与分析能力

(2)制定工作计划能力

(3)语言表达能力

(4)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5)法律法规、行业标准执

     行能力

(6)评估总结能力

(7)终身学习能力

(8)创新能力


                            表2  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要求

序号

职业岗位描述

职业岗位对应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主要链接课程

1

汉语国际教育工作及中外文化交流工作

知识:汉语基本知识、中国文学文化知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中外文学和文化的基本知识;对外交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礼仪;国家关于语言文字的法规和方针政策,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及发展动态。

能力: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文献检索、资料收集、社会调查、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应用的能力;外事活动能力。

素质: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法制意识和诚信意识强;人文素养和文学艺术修养;科学思维方法、研究方法;良好的心理素质、团结协作意识,创新创业精神。

现代汉语(基础)、现代汉语(进阶)、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文化概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导论、语言学概论、综合英语(基础)、综合英语(进阶)、教育心理学、古代汉语、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概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法、中国古代文学、现代教育技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案例分析、跨文化交际、中国民俗文化。


证书授予

课程学分自获得时起,有效认证期限为:通识类课程最长不超过10年,其他课程最长不超过6年。

按照本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修满最低毕业学分,并达到其他相关毕业要求,即可获得江苏开放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毕业文凭。符合学位授予条件者,可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课程体系

本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以能力为主线,由通识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三个类别构成(见附表),具有灵活性、适应性和开放性,适应在职在岗人员学习。


专业核心课程及说明

(一)《古代汉语》

课程目标:较系统地掌握必要的古代汉语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同时,通过若干范文的学习,增强对文言文的感性认识,提高阅读和理解古文的能力,以便批判地继承我国古代的文化遗产,加深对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的理解,为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程学分:3学分

    课程主要内容:主要内容包括文选和通论两个部分。文选部分精选历代典范作品,教学中以先秦作品为主;通论部分包括工具书、文字、词汇、语法、修辞、古书注解、文言翻译、文体知识等,其重点应放在语言知识方面,尤其是文字、词汇、语法知识。此外,重点选择最常用的几百个常用词,引导学生切实掌握。 

(二)《语言学概论》

课程目标:能比较系统地掌握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为提高语言理论水平、进一步学习和深入研究其他语言课程奠定必要的语言理论基础。获得语言学必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以及进行语言学分析的基本技能。了解语言学发展的概况,为将来进一步深造及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研究和教学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课程学分:3学分

课程主要内容:介绍有关语言和语言学的基本知识,对语言的社会功能和内部结构系统等作总体介绍;讲授语言系统内部的各种结构规律,包括语音、语法、语义、语用等方面;讲授语言学其他研究方向与研究成果,包括语言与社会文化、语言的接触与发展、语言习得与教学、语言学诸分支学科等。本课程注重语言理论的实用性,强调语言理论与语言实践特别是语言教学的密切结合。

(三)《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概论》

课程目标:了解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理论,了解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性质、特点、规律和发展趋势,掌握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理论和概念,为从事汉语国际教育的教学和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课程学分:3学分

课程主要内容:主要介绍对外汉语教学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介绍第二语言教学和第二语言习得的基本理论和主要流派,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教学大纲、考试大纲的编制,课程设置、教材编写。课堂教学的原则和方法等围绕上述目标和任务,本课程将参照当前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对以上诸方面做适当的介绍。

(四)《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法》

课程目标:理解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之教学法的基本概念、基本类别、基本原则和诸多特点,从汉语语音、词汇、语法、文字、文化等方面洞晓各语言文字要素的教学原则和基本技巧,从汉语综合课、口语课、听力课、阅读课、写作课等方面洞晓各种语言技能的教学原则和基本技巧。通过实际汉语教学的观摩和实践,重点使学生掌握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各种基本技能。

课程学分:3学分

课程主要内容:以实践为主要手段,结合案例分析,促进学生清晰理解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过程中各要素教学的基本特征,并掌握基本的教学方法。在此基础上,讲授四种基本语言技能——听、说、读、写和语言综合课的教学理论、原则与方法。

实践条件要求: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课堂教学试讲。

(五)《中国现当代文学》

课程目标:了解中国百年来的文学思潮、文学运动,文学批评和创作的分析与介绍,了解中国百年来的思想、情感的历史内容,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取得的思想和艺术成就以及经验教训,从而对现当代文学的面貌有个大体的认知。

课程学分:3学分

课程主要内容:近一百年来,文学流派、思潮的远期,发展过程,主要内容和成绩以及经验得失,包括对文学创作的影响等;文学社团的建立、运作、成员构成,主要的思想、艺术倾向和主要的文学实绩等;主要的小说作家、诗人和散文作家的生平、思想和作品的思想。艺术成就以及在文学史乃至思想史上的地位等。

(六)中国文化概论

课程目标:了解中国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主要内容及其发展规律。掌握中国文化传统的基本内涵和基本形态,帮助学生领悟中国文化的精神实质。同时通过中西方文化传统的对比,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特殊地位和意义。

课程学分:3学分

课程主要内容:在掌握中国文化的研究对象、范围、理论和现状的基础上,重点介绍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了一些重大影响的事件、著名人物的思想观念。从几个方面来讲解,以丰富学生对中国文化体系的认识:1、中国文化的研究范围与对象;2、中国文化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3、中国文化的基本内涵和基本精神;4、中国文化的民族特点及其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



其它说明

(一)课程管理

1.课程学分与学习时间对应,1学分对应24学时,延续4个学习周;包括自主利用学习资源的学习、与辅导教师互动和与同学互动的学习时间总和。课程根据需要按周开出。

2学分课程约对应48学时,延续8个学习周。

3学分课程约对应72学时,延续12个学习周。

4学分课程约对应96学时,延续16个学习周。

2.在籍学生既往已获得全国公共英语三级(PETS-3)以上或大学英语四级(CET-4)以上的,可以申请直接获得大学英语(B)(1)、大学英语(B)(2)课程学分。

(二)“形势与政策”课说明

1.“形势与政策”课由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统一组织开课,统一管理任课教师,宣传部、学生工作处、教务处等相关部门配合做好教学管理工作。

2.马克思主义学院依据教育部每学期印发的《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点》安排教学。

3.“形势与政策”课每学期开课不低于8学时,共计2学分。

(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本专业的实践环节主要内容为: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毕业集中实践环节。

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学中,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和教学要求,通过课堂研讨、写作实践(如读书报告、课程论文等)、教学观摩与录像、专题系列讲座、参观调查等多种形式开展实践教学。

毕业论文/设计:本专业毕业作业选择毕业论文/设计,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导师的研究方向确定选题,重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答辩工作按照江苏开放大学统一要求和规定执行。

(四)教学过程质量保证

1.聘请优秀的学科专家和行业、企业名家担任专业建设的带头人和课程主讲;按照课程教学要求,建设课程教学资源,并建立资源使用评价反馈体系;根据规定的师生比,严格按照要求组建课程教学团队,明确师生对应关系;根据各门课程的特点,制定考核方案,推进多种形式的考核方式、考核内容改革。

2.严格规范教学过程,采取过程性与发展性、自主性与社会性相结合的开放性评价模式。开展网上匿名学生评教、专家评教、社会公众评教和教师互相评教的活动,针对教学全过程及课程考核资源进行监控、评价和分析、反馈。


课程体系
学分规则号 201921021
学生类型 开放教育 学生来源 开放教育
课程类别 课程模块 模块最低毕业学分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课程学分 总学时 各学期学时分配 考核方式 课程学习要求 课程特殊标记
线上教学 线上实验实训 线下教学 线下实验实训 过程性考核 终结性考核
闭卷 开卷
毕业最低总学分(学时)合计 84
线下学时(线下教学+线下实验实训)占总学时的百分比(%)
备注
毕业条件
  • 学制: 2.5年
  • 最短学习时长: 2.50
  • 最长学习时长: 10.00
  • 毕业最低学分: 84.00

分模块学分和成绩要求

课程类别 课程模块 总学分 最低毕业学分

学位条件
  • 学位课平均成绩: 75.00
  • 学位英语课成绩: 60.00
  • 毕业论文成绩: 7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