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专业主要面向加工制造行业,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能从事机电设备的操作、安装、调试、维修、销售等工作;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竞争;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扎实专业技能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专门人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育人与育才相统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政治思想道德方面:按照“有能力、会学习”的培养规格,培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精神,有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能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遵守学校规章制度。
能力培养方面:培养具有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机电设备操作、机电产品组装、调试、维护及机电产品售后服务的专业实践技能,适应现代生产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表1 职业能力分解表
专业能力 | 社会能力 | 方法能力 |
(1)工程制图与识图能力 (2)机械加工设备操作和维护能力 (3)机电一体化设备调试、维修和技术支持能力 (4)产品检验和质量管理能力 (5)机械产品工艺规程编制能力 (6)机电产品销售和维护能力 | (1)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2)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体魄 (3)语言表达能力 (4)沟通交流能力 (5)组织协调、团队合作能力 (6)社会责任心
| (1)制定工作计划能力 (2)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3)故障分析与处理能力 (4)资料收集、文件检索能力 (5)终身学习能力 (6)工作总结能力 |
表2 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要求
序号 | 职业岗位 描述 | 职业岗位对应知识、能力、素质 结构 | 主要链接课程 |
1 | 机电设备操作与维护 | 知识:制图、识图、金属切削基本原理、金属切削机床结构、加工精度、加工测量、刀具、夹具、量具; 能力:识图能力、机械设备操作能力、机械设备日常维护能力、刀具、夹具、量具的选择、使用能力; 素质:掌握基本技能、具有安全意识、有工作责任心。 | 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数控机床及应用技术 |
2 | 机电产品安装与调试 | 知识:制图、识图、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机械零部件基本结构和选用、机电设备电气控制系统原理、机电设备操作规程、液压与气动技术、机电设备机械系统以及电气控制系统常见故障; 能力:识图能力、机械部件安装与调试能力、电气部件安装与调试能力、整机安装与调试能力、机电设备故障排除能力; 素质:掌握基本技能、具有安全意识、有工作责任心。 | 机械制图、电工电子技术、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检测技术、气液动技术及应用、机电设备电气控制、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单片机应用技术、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机电设备伺服与变频应用、机电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 |
3 |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编制 | 知识: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机械零件加工工艺原则、金属切削机床基本原理、结构与选用; 能力:零件图纸分析能力、设计合理工艺流程方案能力、挑选适当设备和量检具能力、完成工序卡片编制的能力、进行生产组织管理能力; 素质:掌握基本技能、有工作责任心、具有组织协调能力。 | 机械制图、计算机绘图、机械制造基础、数控机床及应用技术、数控加工工艺规程编制与实施、机械CAD/CAM |
4
| 机电产品质量检验与管理 | 知识:产品检验、机械加工误差分析、机械加工技术参数、表面质量分析; 能力:识图能力、常见检测器具使用能力、数据检测分析能力; 素质:掌握基本技能、有工作责任心、资料检索能力。 | 机械制图、计算机绘图、电工电子技术、机械制造基础、检测技术 |
5 | 机电产品销售及售后服务 | 知识:典型机电产品结构、性能及使用常识、典型机电产品的安装与调试、营销知识、安全知识; 能力:识图能力、营销能力、机电设备安装、调试、运行和维护的基本能力; 素质:掌握基本技能、有工作责任心、语言沟通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质量意识。 | 社交礼仪、实用法律基础、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机电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 |
课程学分自获得时起,有效认证期限为:通识类课程最长不超过10年,其他课程最长不超过6年。
按照本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修满最低毕业学分,并达到其他相关毕业要求,即可获得江苏开放大学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专科毕业文凭。
本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以能力为主线,由通识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三个类别构成(见附表),具有灵活性、适应性和开放性,适应在职在岗人员学习。
(一)《检测技术》
课程目标:能初步具备运用传感器及检测技术的相关知识检测常见物理量的能力,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研究和处理相关工程检测技术问题打下基础。
课程学分:3学分
课程主要内容:课程主要讲述四个模块知识:检测技术基础、各类常用传感器(主要包括器件结构、工作原理、转换电路和典型应用)、新型传感器、检测系统与接口(主要讲述传感器检出信号的调理,以及检测系统中干扰的来源及处理方法)。
实践条件要求:建立分布式实训室,配备常用传感器及其测量转换电路的实验实训装置。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提供基于网络的虚拟仿真实验系统。
(二)《气液动技术及应用》
课程目标:通过系统学习液压、气动的基本理论,液压、气动元件的工作原理和结构特点,气液动系统的分析、使用和维护方法,培养学生掌握气液动技术的工程应用能力。
课程学分:3学分
课程主要内容:液压与气动基础知识、常用液压元件、液压回路、典型液压传动系统、气动元件、气动回路及应用实例。
实践条件要求:可供拆装用的常见液压泵、液压缸、液压马达及液压控制阀,可以模拟各种基本回路的液压气动实验台,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提供基于网络的虚拟仿真实验系统。
(三)《机电设备电气控制》
课程目标:具有合理选择、使用主要电气元件的能力;阅读电气控制线路图并分析其工作原理的能力;从事电气设备安装、调试、维修和管理的基本能力;设计和改进一般安全机械设备电气控制线路的初步能力。
课程学分:3学分
课程主要内容:课程以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拖动和控制为重点,以电气控制的基本环节为主线,以常用机床的电气控制系统为实例,介绍电力拖动及常用电气控制技术等基本知识。包括变压器、三相异步电动机、直流电机、常用控制电机、常用低压电器、电气控制线路的基本环节、典型机床的电气控制线路等内容。
实践条件要求:分布式实训室需配有常用低压电器、三相异步电动机、直流电机、控制电机、变压器等,可以模拟各种基本电气控制线路和典型机床电气控制线路的实验台,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提供基于网络的虚拟仿真实验系统。
(四)《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
课程目标:本课程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通过课程学习,能对一般PLC控制系统进行较完整的设计。主要包括:能合理选择、使用PLC;能阅读和分析PLC控制程序;能使用PLC编程软件、对PLC程序进行调试;能对一般PLC控制系统软、硬件进行设计;具有一定的PLC控制系统故障诊断与维护知识。
课程学分:3学分
课程主要内容:课程以PLC控制功能实现为主线安排内容:认知西门子S7-200,主要包括西门子S7-200系列PLC的硬件组成、功能特性及安装配线;编程软件STEP7-Micro/WIN的使用和联机调试,电动机控制,主要包括梯形图的编程规则,基本逻辑指令、堆栈操作指令、复位/置位指令、边沿触发指令,联锁控制;灯光及显示控制,主要包括定时器与计数器的配合使用,数据处理指令、比较指令、逻辑运算指令应用;自动生产过程控制,主要包括转换指令、控制指令、功能指令应用,运用功能图设计PLC控制程序。
实践条件要求:虚拟仿真软件、分布式实训室
(五)《数控机床及应用技术》
课程目标:使学生知道数控机床的组成和工作原理,学会编制零件的加工程序,具备数控机床的操作能力和零件的加工能力。
课程学分:3学分
课程主要内容:数控的组成、特点及发展趋势;数控系统的硬件结构和软件类型;数控机床伺服系统的工作过程及常用的伺服元件;数控机床机械结构的特点及数控机床的传动系统、换刀装置及回转工作台的机械结构;数控编程的基本知识及编程指令;数控机床的操作。
实践条件要求:分布式实训室需配备数控车床、数控铣床或加工中心以及常用的工夹量具。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提供基于网络的虚拟数控仿真实训系统。
(一)课程管理
课程学分与学习时间对应关系为:1学分对应24学时,延续4个学习周,包括自主利用学习资源的学习、与辅导教师交流、与同学交流的学习时间总和。课程根据需要按周开出。
2学分课程约对应48学时,延续8个学习周。
3学分课程约对应72学时,延续12个学习周。
4学分课程约对应96学时,延续16个学习周。
(二)“形势与政策”课说明
1.“形势与政策”课由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统一组织开课,统一管理任课教师,宣传部、学生工作处、教务处等相关部门配合做好教学管理工作。
2.马克思主义学院依据教育部每学期印发的《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点》安排教学。
3.“形势与政策”课每学期开课不低于8学时,共计2学分。
(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本专业强调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配套设计了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和毕业设计。
课程实践教学:根据课程教学要求设置相应的课程实验实训,可以采用仿真软件完成,也可以在实验、实训室完成。
毕业设计:毕业设计是最终的实践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选题应当选择与现实任务相联系的课题。
(四)教学过程质量保证
1.坚持聘请优秀的学科专家、学者和行业、企业名家担任专业建设的带头人和课程主讲;按照课程教学要求,建设课程教学资源,并建立资源使用评价反馈体系;根据规定的师生比,严格按照要求组建课程教学团队,明确师生对应关系;根据各门课程的特点,制定考核方案,推进多种形式的考核方式、考核内容改革。
2.开展网上匿名学生评教、专家评教、社会公众评教和教师互相评教的活动,针对教学全过程及课程资源进行监控、评价和分析、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