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事业管理

  • 专业代码:120401
  • 所属学科门类:管理学
  • 专业类:公共管理类
  • 57门课程
  • 858人学习
教育类型和学制
层次 专升本
学生类型 开放教育
学生来源 开放教育
学制 2.5年
专业介绍

培养目标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具有一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现代公共精神,具备现代公共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公共文化、社会教育、城乡社区、城市管理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非政府组织中,从事业务管理和综合管理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育人与育才相统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基本要求

政治思想道德方面: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遵纪守法,有良好的社会公共道德和职业道德。

    能力培养方面:具备公共事业管理知识,熟悉公共事业管理实施、运行路径与方法,熟悉党和国家公共管理方针政策,遵守公共管理法律法规,掌握现代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具有规划、协调、组织、运行和推广公共事业的能力,以及良好的表达交流、写作和协作能力。

                             表1  职业能力分解表

专业能力

社会能力

方法能力

(1)调研分析能力

(2)公共事业管理与服务能力

(3)公共政策分析能力

(4)项目开发与组织策划能力

(5)处理公共关系能力

(6)宣传推广能力     

(1)认知能力

(2)沟通表达能力

(3)团队合作能力

(4)领导能力

(5)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

(1)逻辑思维能力

(2)学习与创新能力

(3)解决综合问题能力

(4)评估能力

                        表2  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要求

序号

职业岗位

描述

职业岗位对应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主要链接课程

1

社会教育

管理人员

(核心

岗位)

知识:公共事业管理及社会教育理论知识;相关法律法规和社会教育政策,社区教育知识;人力资源管理知识。

能力:公共事业(公共文化、社会教育)的管理和服务能力;组织管理、社会调研、沟通协调、开发策划等能力;公共政策分析能力;处理公共关系和公共事务的能力;社会调查分析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与法律意识;热爱社会教育事业;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创新思维与沟通技巧;团队协作与执行力。

管理学原理、公共事业管理法律制度、社会调查方法、社区教育概论、社会教育学、教育社会学、社会工作实务、非政府组织管理、公共政策分析、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国家公务员制度、公共关系实务

2

社区管理

人员、

社会工作

人员

(核心

岗位)

知识:公共事业管理及社会工作知识;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社区建设知识;社会保障知识,人力资源管理知识。

能力:公共事业(城乡社区)的管理和服务能力;组织管理、社会调研、沟通协调、开发策划等能力;公共政策分析能力;处理公共关系和公共事务的能力;社会调查分析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与法律意识;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创新思维与沟通技巧;团队协作与执行力。

管理学原理、公共事业管理法律制度、社会调查方法、现代城市社区建设概论、社会保障学、社会工作实务、公共政策分析、政府经济学、非政府组织管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国家公务员制度、公共关系实务。

3

 

 

城市管理

人员

(关联

岗位)

知识:公共事业管理及城市管理知识;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城市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的知识;社会保障知识。

能力:公共事业(城市及公用设施)的管理和服务能力;组织管理、社会调研、沟通协调、开发策划等能力;公共政策分析能力;处理公共关系和公共事务的能力;社会调查分析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与法律意识;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创新思维与沟通技巧;团队协作与执行力。

管理学原理、公共事业管理法律制度、现代城市社区建设概论、社会保障学、城市执法管理、城市环境与公共设施管理、公共政策分析、公共组织理论、国家公务员制度、公共关系实务。


证书授予

课程学分自获得时起,有效认证期限为:通识类课程最长不超过10年,其他课程最长不超过6年。

    按照本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修满最低毕业学分,并达到其他相关毕业要求,即可获得江苏开放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毕业文凭。符合学位授予条件者,可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课程体系

本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以能力为主线,由通识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三个类别构成(见附表),具有灵活性、适应性和开放性,适应在职在岗人员学习。


专业核心课程及说明

1.《公共政策分析》

课程目标:了解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掌握政策问题构建、政策前景预测、政策行动建议、执行结果监测和政策绩效评价等技能。

课程学分:3学分

课程主要内容:政策分析的学科范式、政策系统及其运行、政策活动者、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与监测、政策终结与政策周期、政策变迁以及政策分析过程中常用的技术等内容。

实践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政府所做出的某一公共政策提出假想,拟定方案、前景预测、政策评估、政策修正。

2.《公共关系实务》

课程目标:学会公关调查与评估的方法、策划与执行公关活动的技巧,把握公众心理、媒体联络,撰写与组织新闻稿、演讲稿等。并运用公共关系理论与方法,建立社会组织与公众之间良好的沟通关系,在社会公众心目中树立社会组织的良好形象,赢得社会公众的信赖并取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实现形象管理、危机管理等公关技巧的提升,礼仪修养的提高,以及传播沟通与公关活动策划能力的提高。

课程学分:2学分

课程主要内容:公共关系机构及工作程序、公共关系运作、公共关系策划等。

实践条件要求:结合课程提供的素材或社会实际发生的实际案例,分析其开展的活动策划的合理性。

3.《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课程目标:使学生全面了解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知识系统;理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基本原理;在区分公共部门管理与私人部门管理不同特点的基础上,熟练掌握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操作技术与方法。

课程学分:3学分

课程主要内容: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范式;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历史沿革;公共部门工作分析与职位分类;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规划与预测;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招募和选用;公共部门绩效评估。

实践条件要求:在政府、公共企业、非营利性组织等组织进行实训,熟悉公共部门工作分析与职位分类,熟悉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规划与预测,了解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招募的标准和流程。

4.《国家公务员制度》

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熟悉并掌握国家公务员制度,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依法行政需要,培养学生明确国家公务员的社会角色,正确行使公务员的权利和义务,自觉遵守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态度和从事人事管理的能力,养成独立、客观、公正、诚实守信、善于沟通和合作的职业品格,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从事行政管理、行政执法工作。

课程学分:4学分

课程主要内容: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概念、历史发展、原则和特点等,公务员录用、考核、培训、职务任免,以及公务员申诉、控告、监督制度等。

实践条件要求:通过资料搜集和分析,结合课程提供的素材或社会实际发生的实际案例,分析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实施情况及合理性。

5.《公共事业管理法律制度》

课程目标:培养学生掌握我国公共事业相关法律法规;熟悉社会公共事业立法程序及特点;适应我国公共管理改革的需要以及社会对公共事业高素质管理人才的需求。

课程学分:3学分

课程主要内容:公共事业管理法律关系、监督机制、公共责任、社会组织法律主体资格制度、社会组织的内部组织结构、社会组织运作法律制度、政府促进与激励法律制度。

实践条件要求:通过资料搜集和分析,理解我国公共事业管理法律法规的特点;能够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我国公共事业中相关社会组织行为的合法性。

6.《非政府组织管理》

课程目标:熟悉非政府组织及其相关核心概念、基本理论;了解非政府组织管理的主要知识;能够运用基本概念、管理知识对于当前中国社会各类非政府组织的状况进行分析。 

课程学分:3学分

课程主要内容:非政府组织的一般理论、基本概念、主要观点和重要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关于非政府组织实践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实践条件要求:在相关非政府组织从事实践学习,了解其组织架构与管理方式,并进行评价。


其它说明

(一)课程管理

课程学分与学习时间对应,1学分对应24学时,延续4个学习周;包括自主利用学习资源的学习、与辅导教师互动和与同学互动的学习时间总和。课程根据需要按周开出。

2学分课程约对应48学时,延续8个学习周。

3学分课程约对应72学时,延续12个学习周。

4学分课程约对应96学时,延续16个学习周。

(二)“形势与政策”课说明

1.“形势与政策”课由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统一组织开课,统一管理任课教师,宣传部、学生工作处、教务处等相关部门配合做好教学管理工作。

2.马克思主义学院依据教育部每学期印发的《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点》安排教学。

3.“形势与政策”课每学期开课不低于8学时,共计2学分。

(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本专业强调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配套设计了毕业设计和课程实践教学环节。

课程实践教学:课程实践教学是对理论教学内容的应用,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途径。根据学员的具体情况,就近给学员安排实训场地。学员在指导教师的安排下完成课程实践,并按要求撰写实训报告。实践学时获得相关部门认可后方可取得学分。

毕业设计:毕业设计是本专业学习最后一个环节,是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综合体现。

(四)教学过程质量保证

1.聘请优秀的学科专家和行业、企业名家担任专业建设的带头人和课程主讲;按照课程教学要求,建设课程教学资源,并建立资源使用评价反馈体系;根据规定的师生比,严格按照要求组建课程教学团队,明确师生对应关系;根据各门课程的特点,制定考核方案,推进多种形式的考核方式、考核内容改革。

2.开展网上匿名学生评教、专家评教、社会公众评教和教师互相评教的活动,针对教学全过程及课程考核资源进行监控、评价和分析、反馈。


课程体系
学分规则号 201921018
学生类型 开放教育 学生来源 开放教育
课程类别 课程模块 模块最低毕业学分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课程学分 总学时 各学期学时分配 考核方式 课程学习要求 课程特殊标记
线上教学 线上实验实训 线下教学 线下实验实训 过程性考核 终结性考核
闭卷 开卷
毕业最低总学分(学时)合计 84
线下学时(线下教学+线下实验实训)占总学时的百分比(%)
备注
毕业条件
  • 学制: 2.5年
  • 最短学习时长: 2.50
  • 最长学习时长: 10.00
  • 毕业最低学分: 84.00

分模块学分和成绩要求

课程类别 课程模块 总学分 最低毕业学分

学位条件
  • 学位课平均成绩: 75.00
  • 学位英语课成绩: 60.00
  • 毕业论文成绩: 75.00